11月27日上午,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举行专题讨论会,就“大力发展我省云水产业”调研报告进行修改完善,省级老领导孟继尧,西促会领导、政协委员和专家们逐字逐句认真讨论,力图使调研报告更切合实际,建议更具可操作性,进一步助推云水产业发展。 10月14日至22日,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和云南包装饮用水行业协会(筹备组),邀请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昆明珍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山饮品有限公司、云南轿子雪山水业有限公司和昆明承龙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大力发展我省云水产业开展专题调研。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把水定位为“生命之源”,可见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调研发现,云南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降水丰富,云南的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资源在全国各省排列第三位,素有“高原水塔”之称。根据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云南省地表水总量1742.8亿立方米,排名第五;地下水总量602.6亿立方米,排名第二。除了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污染少,得天独厚的绿色和生态优势也是云水的一大特点。
很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水源水的水质已经达到《GB19298包装饮用水国家标准》中对于包装饮用水成品的指标要求。可以说,云水产业已具备一定的特色和良好的基础。 独具特色的桶装水产业。
桶装水在云南省的普及率很高(特别是在城市),产品基本是山泉水(天然饮用水)。云南省特别是昆明市的桶装水产业经历了一些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已经在国内同行业形成了一种异军突起的态势;潜力巨大的瓶装水产业,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造就了丰富、独特的水资源条件,例如云南省某些水源中的偏硅酸含量超过90mg/L,是矿泉水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这在国内并不多见。云南省的瓶装水还有很多可以和当地文化、旅游和自然人文景观结合的地方;云水产业如何开发利用好资源优势是云南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名片的核心举措。
调研组发现,尽管云南水企在几十年的探索中不断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云水产业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云水行业发展缓慢,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和产值都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年产值仅为20多亿元,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 家,云水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5%。从包装饮用水总产量、产值指标看,云南仅为贵州省的二分之一、四川省的四分之一。
全省包装饮用水企业呈现小、散、弱状况;我省缺乏扶持包装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迄今为止,云南省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包装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此外,云水行业发展呈现区域性差异明显,产品同质化竞争,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从行业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全省从事包装饮用水生产的企业有630多家,总体规模偏小。我省水企生产的产品以天然水居多,大多数都是饮用天然泉水,产品领域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了水企数量众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内卷严重。一些水企为了生存下去,往往采取低价的模式来抢占市场,进而引发大规模的“价格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为此,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就大力发展我省云水产业提出了建议: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云水产业的发展,把云水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鉴于包装饮用水产业近几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且水产业能与其他多个产业形成很好的关联性。不仅要关心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更要大力扶持规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云水龙头企业,实现云水和其他云品并驾齐驱,打好绿色食品这张名牌。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认真研究制订打造“百亿云水”产业的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设立创新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改制升级、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品牌质量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将“云水”纳入“绿色云品”的支持范围,享受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推动“云水”与“云茶”“云咖”等产业联动发展,将“云水”作为一个“百亿级”产业进行打造。 大家还就包装饮用水市区配送交通工具、矿泉水证照办理困难、指导企业充分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包装饮用水的公路运输给予绿色通道便利、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政协委员们认为,通过多天深入企业的走访,使我们对云南包装饮用水产业的家底、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云水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将通过委员参政议政渠道积极反映。云南西促会领导表示,定稿后的报告将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到省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希望通过此举,形成合力,做强做大云水产业。
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 94 号民主党派团体大楼
电话:0871-65155326
传真:0871-65155326